講者: 歐陽翠玉
地點: 台北蒙特梭利松江園

快樂 依個人與其背景經驗有所不同
但學齡七歲前的兒童 基本上情緒與心理運作還未發展出複雜性
通常只有與感官感覺處理相關的問題
所以他們的快樂 與感覺統合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
(所以這裡的快樂定義是身體舒服而且有能力 身體舒服了情緒才會好?)

目前的孩童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有感覺統合/發展遲緩的問題
小至吃飯吃不好 鬧脾氣 大至情緒障礙 自閉症 過動症
都可以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去觀察解釋

以吃飯為例
人體神經突觸最發達的部位是口腔和手
而腸細胞和腦細胞又很類似
因此對孩童來說 能好好吃飯是很重要的
口味個人可以有偏好 但是如果有含飯 吞飯 或是挑剔軟硬的狀況
那就是發展有問題
會含飯或是吃軟不吃硬 就代表口腔和舌頭肌肉無力
不但會影響到之後語言的發展
人類快樂感覺產生的其中一項就來自運動肌肉收縮後分泌的多巴胺
連口腔都肌肉無力 身體其他部分也有很大可能是肌肉無力
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 又怎麼能夠快樂?

感覺統合障礙分為過度敏感和過度遲鈍
敏感型的小孩只要一點點刺激就會受不了 經常接收到的是負面感覺 因此隨時在防禦
也會常常用哭泣這個動作來提供大量刺激以安定自己
神經突觸連結因此無法發展得很好 情境轉換困難 會固著在一個迴圈中
但這樣就會變成只接受自己喜歡的訊息 在求學的過程中無法全面吸收而造成聽不懂的狀況
說話則會有說不出自己的想法或情緒的狀況 表面上像是情緒障礙 但事實上是神經連結不好的關係

至於遲鈍型的小孩則是常以過動來表現 因為需要大量高強度的刺激才會有所感覺
然後因為肌肉張力過高又無法建立身體形象(了解人與人之間適當的距離) 所以會造成攻擊行為
學習上由於在感覺到之前就已經接受了太多的刺激 神經傳導錯誤
會分不出主要和次要 而造成不專心的狀況

因此 學習狀況和情緒穩定度很重要的就是看生理是否有發展好
人類的學習視力占70% 聽力占20% 身體操作占10%
是整體而全面的配合 不可分開 所以發展所謂優勢學習(運用自己較擅長的感官來學習)是錯誤的

養育孩子的通則
1. 規律的生活 九點半上床 六點起床 (五點天亮後身體就自然進入清醒狀態)
2. 運動 每天走路半小時 (專心走路收縮肌肉 不是逛百貨公司那種走走停停看看)
3. 做家事 (對家庭的參與感)

教養: 處罰和讚美並行
處罰的目的在於保護和讓孩子了解社會規範
標準則是以一般人的眼光去看是對的標準 是否合邏輯 (但也要考慮小孩的年紀和各別情況)
漸進的步驟: 教育-提醒-警告-處罰
讚美則是要著重努力的過程

不要讓孩子心裡只有他自己
在教養上 父母要取得主導權要堅持

--
心得
嗯...該怎麼說
雖然演講內容很豐富 也講得很精采
不過完全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去看各種教養問題和發展障礙
可以說很新鮮 但也很復古XDD
讓我有回到用行為心理學派解釋一切的感覺
我覺得把感統調整好的確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包括情緒的穩定)
不過是不是這樣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ㄟ 不曉得
也許是習慣了所謂"天生氣質"的說法 會覺得只用感覺統合無法解釋一切
也許是我自己就是個感覺統合障礙的人
(算敏感型吧 就是用白話來說很膽小的那種 而且手眼很不協調XDD)
可是就情緒上來說 至少小時候不是個難帶的小孩 (年紀越大脾氣越差倒是真的哈哈)
所以會覺得感統稍微有點障礙其實也沒那麼嚴重吧 (還是我太天真?)
然後柯小姐的感覺統合其實比我好 但是她比我哇嘰很多啊啊啊

教養的部份 講者也是採取相對強硬的態度
強調父母的主導權和用一般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不需要因為是小孩而降低門檻
也許因為基礎立論是感統調整好了孩子的神經連結就能正常發展也就比較好教?
我是覺得嚴格強硬也沒什麼不好 不過同樣還是那個界線究竟要畫在哪裡的問題
最難的就是這個吧orz

不過養育的通則倒是很可以好好執行

喔然後啊 講者舉的某個例子讓我有點覺得...嗯...
就是她在解釋不要讓孩子心裡只有他自己(這和Ms.Lam說的不要讓孩子ego長太大是一樣的意思)的時候
說這個會造成的問題不只是教養上
還有像是後天養成的同性戀 就是因為心裡只有自己 所以只有同性能讓自己認同
(先天的同性戀講者則是用大腦病變來解釋 這個我也...)
然後像老少戀也說是因為父母讓孩子心裡只有他自己 所以長大就要找和爸媽一樣年長能包容他的對象
這個舉例實在是嗯...啊...沒事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kari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